除铁器服务热线
全国客服热线:

400-6368-3518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兰州优秀科技工作人员风采展
来源:安博体育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4-02-25 03:14:55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人员日。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全市各行各业中遴选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感人事迹。

  这些科技工作人员虽然来自不一样的行业、不相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自身的生动实践全面阐释了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理解和感悟。他们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潜心钻研、孜孜以求,甘于奉献、勇攀高峰,为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梦、科技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工作人员的追求。

  为激励我市广大科技工作人员以他们为榜样,牢记使命责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今天,市科协和《兰州日报》将一同讲述这些科技工作人员不断求索的人生和动人事迹,为祖国70华诞献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的壮举,具有里程碑意义!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熙萌、邵剑雄教授团队连续承担了决定“嫦娥”系列着落月任务成败的相关研制任务,护卫“嫦娥”翩然落月。

  “‘嫦娥’落月时反推发动机关机时机最重要,过早过晚均会导致‘落月’失败,央视描述为‘精心动魄、机不可失’!”53岁的陈熙萌教授沉稳内敛,观看直播时仍不免悬心。“在近月面处,无线电、激光、超声波等传统测距方法可靠性很难保证,我们采用了核的方法,利用能量高、穿透力强、可靠精确的伽玛射线测高。经过了大量计算仿真与地面模拟实验,我们的技术路线可完成着陆器近月面的实时精准测距,测高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仿真与实测数据高度吻合。”

  “踏踏实实做科研,总会有结果。当科研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更会带来满满的成就感!”2012年,任务主体承担单位接嫦娥三号任务后,发现陈熙萌团队早期关于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与测距相关,找到了他,陈熙萌团队也未令人失望。“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中测高的地月转化技术”翌年底投入应用,后应用于嫦娥四号,并即将应用于我国嫦娥五号首次月面软着陆并返回任务。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军用标准1项。未来该技术将继续在载人航天、探月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得到普遍应用,而团队在研的空间同位素电源也将应用于我国深空探测。“仰望星空,想想我们的技术就在上面,豪情满怀!”

  7年助推盱眙凹凸棒石产值从2010年4亿元增长到20亿元,这是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爱勤研究员创造的“奇迹”!“是真科学家,就要为国家做出贡献!”56岁的王爱勤是全世界凹凸棒石研究发表SCI论文最多的作者,在凹凸棒石棒晶束高效解离、混维矿物材料转化和纳米矿物功能材料构筑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工作,连续多次入选全球和中国“高被引”榜单,发明专利多达65件。

  凹凸棒石有“千土之王、万用之土”美誉,其棒晶束可控“拆”“装”是世界性难题,王爱勤团队实现其从矿物材料到纳米材料的“华丽转身”。“钴蓝颜料昂贵,我们把带色的纳米粒子镶嵌在棒晶上,这样产品就会从开采、初级产品时的1吨200元、2000元,卖至10万元、20万元。”作为民勤出生,兰大和兰州化物所的沃土培养出来的顶级科学家,钴蓝纳米颜料是他回馈甘肃的第一个“大礼包”!这是兰州化物所19年的凹凸棒石研究中首个独立创制的产品,已建成2000吨生产线亿元。他开发的凹凸棒石保水剂,已在旱区农业、兰州南北两山等应用推广近百万亩,助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和西部生态环境修复……

  自2000年关注凹凸棒石起,王爱勤正一步步将自己制定的4个“7年计划”——让凹凸棒石研究“建起来、立起来、强起来和发扬光大”变成现实,正使我国凹凸棒石研发水平从“跟跑”实现“引领”。

  少时沉醉于科幻文坛超级大师阿西莫夫史诗巨作《基地三部曲》,多年后许身以“曾经触动过自己”的梦想航天事业。45岁的510所空间环境探测载荷中心首席技术官雷军刚,自1996年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已在“神舟”“张衡一号”等星(船)空间微重力测量、重力场测量和空间电场测量的一线科研岗位上拼搏二十余寒暑。

  2011年,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平台首发星“张衡一号”空间电场探测仪的研制重任落在了510所,它是“张衡一号”跃入长空“看”地震时探测空间电场扰动的主载荷。“好比在喜马拉雅山巅既看清山的全貌,也看清山下一只蚊子”,国内研究近乎零基础,而分辨率、灵敏度等关键指标要求超过国际最领先水平。“实现这样的跨越,我们付出了很多!”作为技术带头人,当与团队一起解决了物理和工程方案,一系列工程难题又挡在了面前:专用电缆、单个80万欧元的微型导电滑环等遭国外禁运;特殊涂层材料国内第一次星用……2012年至2016年,雷军刚团队先后攻克“极低热线胀系数电缆研制”、“传感器精密制造”、“高频段通带平坦度”等十余项技术难题,为产品研制打下坚实基础。去年2月,“张衡一号”顺利升空,雷军刚迅速投入到数据处理、分析当中,历时半年,中国人终于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了地球家园上空电场的清晰图像。

  “2000年之后开始涉及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的研发,经过19年,我们已完成3个型号的工程产品,精度跃升了多个量级。”这也是新一代高精度空间探测载荷,用于测量全球重力场,雷军刚说,今年会在轨应用,辅助环境减灾和科学研究。未来的空间引力波探测中,将是“测出500万公里1皮米变化”的关键设备,同时也将为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

  1985年,兰州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生梁锐“跨界”进入曾为“两弹一星”做配套的甘肃省化工研究院,跟着三位中国科技大学的“大牛”师傅搞起了乳化炸药和民用爆破。本是“跨界”民爆,却做成了毕生的事业。

  “不论是科研还是科研管理,不想‘蜕’一层皮,就做不好这件事!”从进甘化院的第一天起就想着要离开,但梁锐从未停下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步伐,从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2006年评上正高,再到走上管理岗位直至2011年担任院长,一步一个脚印,梁锐付出了很多,也品味了成功与坚持的快乐。民爆多急、难、险、重任务,最让梁锐记忆深刻的是2013年赴岷县抗震救险。“那时才了解什么是地震,余震不断、天崩地裂!”震后第二天,一座25米高的废弃烟囱倾斜且裂缝严重,周围民房密集,省安监局与当地部门请予现场处置。在打孔也极度危险的爆破环境下,梁锐他们一举成功爆破。“一想到我们的技术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仍有用武之地,能为老百姓排除困难,非常有成就感。”

  梁锐至今已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了包括陇丰食品厂薄壁水塔、西北化工锅炉房、天水北路扩建工程博大宾馆、西气东输管沟、嘉安高速公路路基等500余项工程爆破设计和审核,全部抵达安全优良,解决难题的同时获得上亿元收入。任院长以来,带领全院逐渐完备科研平台、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收入翻番,去年全院总产值8300多万元。梁锐目前担任中国爆破行业协会副会长,2018年荣膺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人员,被中国工程爆破协会授予“第二届全国突出贡献爆破专家”,荣誉等身。

  34岁即主持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突出业绩破格跻身我省最年轻正教授之列的蔺鹏臻,现任兰州交通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本科到博士后,这位42岁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国家重大桥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科技团队。

  “我研究桥梁,因为桥梁是交通的咽喉。”蔺鹏臻团队努力攻克了宝兰高铁、银西高铁、兰渝铁路、西平铁路等工程中的桥梁技术难题,经济效益逾2亿元。“最有挑战性、难度最大的是银西高铁黄河特大桥,这座13公里的大桥跨黄河段是长1.2公里、用钢量达2.5万吨的钢桥,属西北之最。”克服建设工期紧、日温差大、施工区风力达9级等坏因,团队在国内首创连续钢桁梁柔性拱三同步架设的施工监控工艺,全桥总工期由45个月减至14个月。

  “最近在做兰州东岗跨铁路立交桥的技术探讨研究,该桥宽体连续钢箱梁属甘肃首例,采用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在兰州天气特征情况下新型桥面的适应性、在拖拉牵引施工中桥梁的安全性、宽逾30米钢箱梁的合理焊接顺序等,我们要以科研结果给出准确回答。”团队依托道桥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3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奖励9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和陇原青年创新创业团队。

  “我所建有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甘肃中心,这里每个菌株都有‘身份证’,供国内外科研及生产人员共享利用,是西北最大的菌种资源库,保藏了两万多株工业用微生物。”省科学院生物所所长、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治业已在工业微生物研究和技术转化领域深耕22年。

  1997年进所时,正值所里开展“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探讨研究”,王治业很快成为技术骨干。“用这种技术能成倍提高发酵强度和发酵得率!”最早仅在国内酒精厂用,并在兰州、昆明两地形成了300吨/年的产能。山西是醋行业的“老大”,年轻的王治业在此攻关6年,将此技术扩大到醋、酱油的酿造和某些原料药的生产中应用,目前甘肃、山西等主要醋厂仍在采用该技术。藉此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开发了一种新型菌剂,替代国外菌种,可有效降解苯胺类有毒废水。用微生物处理尾菜、用寄生菌“绞杀”镰刀菌……王治业团队近两年逐渐拓展了一些微生物菌剂在农业上的应用。

  “企业的认可带来最大满足感!现在到一些合作企业去还时常会被叫一声‘王工’,感觉很亲切。”王治业说,许多课题是企业找来,倒逼团队完成的。目前已主持完成包括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在内的16项课题;获省部级一、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他现在对新成员的要求也是先进企业待一两年,学会凝练问题,真正解决问题。

  “我这个羊是不是‘萌哒哒’的?”在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杨博辉博导满心喜爱地翻看他和团队2015年育出的世界首例适应高山寒旱生态区的“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种照。20余载创新与坚守,当青春染霜,他珍视如子般的这只“羊”实现了澳洲美利奴羊在我国高山寒旱生态区国产化,羊毛纤维直径主体为19.1-21.5微米,打破洋品种垄断且品质更优,是我国“十二五”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高山美利奴羊’是三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改革开放后国际一流“澳洲美利奴羊”和“澳毛”涌入,重击了国内脆弱的细毛羊业。接续前辈工作,1996年杨博辉全身心投入了时代赋予的“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美利奴羊新品种”的使命中,频繁带领团队奔波于海拔2400-4070米的祁连山高山寒旱牧区。“一年鉴定几万只羊,要钻羊圈呢!我对每个小组成员要求是‘爱羊+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

  “高山美利奴羊2016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已推广到全国细毛羊产区,每年因这只‘羊’获经济效益3.31亿元。”杨博辉目前担任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的目光已瞄准了多胎和乳用细毛羊新品种,正再次向国际一流的羊新品种发起冲击。

  “我是成都人,1962年从西南农大毕业来到兰州,57年跑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从一个大姑娘变成了老太太……甘肃的土地养育了我,我喜欢甘肃的土地和农民,即使退休了,我也是你们的好朋友!”78岁的市老科协副会长兼农业专委会会长、植保专家李廷群在给皋兰县燕儿坪村村民讲座时如话家常。

  “人的一张嘴就一寸,可全国这么多人,一天这是多大一张嘴?不注意,会出大问题。”李廷群来兰后数十年始终在市农业系统工作,足迹印满了每个乡镇,是一部农口的“活地图”。2000年后退而不休,仍然活跃在近郊农民的田间地头、部队院所的培训讲堂和“12316”三农热线的无线电波里,利用自己丰富的植保经验解决了多次大面积农作物危机:2012年解决永登武胜驿上千亩娃娃菜白斑病,避免绝收;2013年挽救了皋兰什川上下泥湾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30万株甜瓜苗,又准确预测了马铃薯大面积晚疫病;2016年救回了安西瓜农染上“蔓枯病”的3万多亩哈密瓜……大大小小的例子多不胜数,农民说,“您多活几年就是我们的福!”

  “一周五六天都在忙,视频诊断、随时电话短信咨询,菜炒糊是常事!”每周两次“12316”直播,李廷群直面全省各地农民的问题。她编辑了大批农业科普资料和书籍,指导完成的“茄子嫁接栽培技术探讨研究”、“农业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研究”等获全军科技一等奖等奖项。2017年、2018年先后荣誉“甘肃老科技工作者奉献奖”、“中国老科协奖”。

  “有能力时不努力,将来会后悔!”35年育成18个新品种,累积推广数千万亩、增产数亿公斤、助农增收十多亿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所55岁研究员张国宏用汗水“写”就一部育种“传奇”。

  张国宏1985年大学毕业时正值条锈病大流行,小麦减产50%。报到后即背起行囊远赴条件艰苦的镇原县上肖乡参加冬小麦抗锈育种攻关,一干28年。自此田间观察记录、访农户、查资料、分析研究成了“日常”,最长时连续蹲点8个月。“一年做300多种组合,分离时就有几十万个单株,仅千分之二三符合育种目标。”一眼找到这“千分之二三”,是张国宏的“硬功夫”。1996年后陇鉴196、127等系列新品种相继问世,我省粮食安全得到极大保障。陇东农民说,“种了‘陇鉴’,条锈病不用防!”该系列先后在我省及宁夏、陕西等地推广3500多万亩,增产4.2亿公斤,助农增收8.5亿元。2008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站长任上续写“传奇”,11年育出3个大豆良种,陇黄1号、3号成了香港李锦记公司优质豆制品及酱油的专用品种,引进筛选的多个品种成为甘肃主栽品种。

  张国宏三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品种入选我省建国60周年地标性成果,大豆遗传育种与高效栽培研究进入了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团队,个人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荣誉,是省农科院建院70周年、80周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2006年,24岁的上海小生吴巍硕二时来到中科院近物所,从此扎下深根。博士毕业放弃了待遇优厚的日本博士后职位,留所为我国加速器超导磁体技术和大科学工程的自主研发奉献青春与才华。

  近物所参研新一代粒子加速器国际反质子与离子研究装置(FAIR)时,正跟硕导何源做磁场测量的吴巍转向投入了超导二极磁铁样机研制。“入门遇坎!”国内技术基础薄弱,只能从外文资料入手。经过不懈努力,与团队从零开始完成样机的低温测试,受到德国专家认可。“科学家希望加速器能量更高同时更紧凑、节能,采用超导磁体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周长为27公里,若沿用常规磁体,周长将达135公里,需要1座核电站供电!”

  当高均匀度超导磁体的研制提上议事日程,却发现关键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几个做高端核磁设备的跨国大公司手中,吴巍等人在马力祯研究员的带领下迎难而上,自主研发成功,后来又继续研发出新型电子回旋共振(ECR)超导离子源磁体、斜螺线管型(CCT)超导磁体、高场铌三锡磁体技术。37岁的吴巍已在我国加速器超导磁体研发领域崭露头角,先后参与多个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承担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部分超导磁体的研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将用于重离子治癌设备和近物所两项“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

  2008年,省农科院林果花卉所34岁的李红旭成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21个综合试验站站长中最为年轻的一员,担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并组建起自己的研究团队。李红旭此前10年育成了“甘梨早6”,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相比其他综合试验站站长多是农业科研领域的大家,2009年晋升副研究员的李红旭顶住压力,凭着能吃苦、做事实在、认真科研,在“十二五”全国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考评中,兰州综合试验站排名第二。景泰条山农场有梨园七八千亩,梨茎蜂成患多年,“危害一半新梢”。李红旭团队利用黄虫板粘虫效果明显。渐渐地,付出换来了企业和果农的认可,无偿提供试验用地、住宿和办公条件,全力支持他们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他们先后在当地试验推广了黄冠、玉露香、红早酥、翠玉等新优品种,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栽培新模式,建成了一批现代化高标准梨园,平均亩产增加1200公斤、亩产值提高3800元,梨果品质明显提升。“条山”牌黄冠梨、早酥梨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条山”品牌荣获“2015年中国十大梨品牌”。

  李红旭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选育和引选梨新优品种12个,推广面积占我省梨栽培总面积的30%以上,显著优化了我省梨品种结构。同时研发出一系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并在白银、静宁、武威、张掖等地建立示范基地11个,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30余万亩,新增果品1.8亿公斤,新增利润4.2亿元。

  “今年启动了‘离子注入’与‘ALD原子层气相沉积’项目,完成后将使我国芯片生产在半导体覆膜和杂化工艺上实现技术国有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以英文“nuclear(核子的)”音译“纽科丽尔”为公司定名的兰大“85后”博士周鹏,从2014年9月创业之初就瞄准了“冷门”的高端核技术开发及其非标装备的专业定制。

  母亲当财务,父亲做帮手,卧室小床和电脑是公司起步时每个小元件、小零件的“温床”,其后幸有兰大“师兄弟”和多位海内外知名高校毕业博士生加入襄助。“行业竞争不大但难度不小”,凭着信念和坚韧,5年来即使是逆风独行时,周鹏也未退缩一步。即便订单只是单个产品,也在力求尽善尽美。“我很感谢那段悲壮历程。因为某一些原因,当年项目额锐减,8个月全公司只有我一个人,从设计到制作,硬生生逼着我自学编程,学会了开数控加工机床。”

  “有人质疑,能从发达国家购买,何必自己开发?我说,若想自强需先自立,现在积累就是差距缩小的开始!”短短三四年,周鹏已拥有10项知识产权,今年底可达18项。公司的客户群体从最初的兰大、中科院近物所、兰州化物所,扩展到清华、哈工大、南开、复旦、华中科技大、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众多国内一流科研单位,完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2017年,他主持的超高真空纳米薄膜蒸镀装置项目获省科技厅中小企业资金项目支持,同年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2018年入选兰州市10名“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硕士毕业服务企业7年多后,师从省科技功臣刘孟洲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动物营养调控和肉质风味改良”,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46岁的陈国顺教授,从本科到博士后都是在该校读完的。留校任教后,在继续本专业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更倾向于服务社会”。

  陈国顺擅长做饲料配方,通过营养调配来改变动物的健康,并进而促进肉、蛋、奶等动物产品更为健康和安全,更合乎人们的需要。他有一项得到社会认可、2016年获省专利奖三等奖的发明专利,关于“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制作与应用”,主要制备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滥用抗生素会通过畜禽产品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所以国家十多年来一直在提倡饲料中减少或不添加抗生素。”“最早的启发来自于‘六味地黄丸’”,2005年陈国顺申请省科技厅项目,研究抗生素的替代。该配方中用到了山楂、黄芪、当归、党参、马齿苋等甘肃当地的中草药,在与多家单位不断合作,经15年一直在优化而成。“用它喂过的鸡在煮肉时能闻到儿时的鸡肉香,而且饲喂成本没有增加。”

  陈国顺目前任省农业产业化体系猪鸡体系的岗位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高级会员,成果转化率较高。他长期研究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开发,与西部地区企业广泛合作,推动了从饲料到养殖再到优质畜产品的运作模式,对我省畜牧业发展作用积极。

  5月24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兰州市中医院痹病科病区,李浩炜正在用银质针给病人治疗,只见他在病人腰部喷射麻醉剂,拿出一根根银针,快速扎在病痛处,然后由护士在针尾部接上电流加热,大约半小时后,拔针、消毒,治疗完毕。病人起来后和记者说,腰痛、腿痛已经十多年了,慕李主任的名而来,这是第三次扎针,已经能正常走路了。

  回到办公室,七八个病人已经等候多时了。李浩炜耐心地一一问诊,开单检查,现场正骨复位。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李浩炜是全省最早将银质针治疗软组织疼痛技术用运于临床的人,同时,他还熟练掌握针刀、蜂疗、正脊,关节整复、神经阻滞、推拿按摩、刃针、针灸、埋线、关节腔及硬膜外注射等中医治疗技术,对颈腰痛的治愈率达到了90%以上,在软组织疼痛的诊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看到李浩炜实在太忙,医院党办魏主任介绍说,“李主任连续两届担任甘肃省五级中医师带徒带教老师,还在全国、甘肃及兰州市的疼痛、针灸、蜂疗等专业委员会任职。最近,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专业工作站也落户我们医院痹病科,李主任正忙着筹备呢。”临结束时,记者发现科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送给李浩炜的锦旗。魏主任说,李浩炜是德艺双馨医者,从医二十载他带给患者的温暖随处都能体会到,诊疗中他以感同身受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一视同仁;病人赠送的红包他都一一拒绝,对难以拒绝的“红包”,他交给护士长打进患者的住院账上。他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医学的圣洁,成为和谐医患关系的示范者。

  自我介绍时,杨涵雄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是一名化学教师”,等了许久后才说,“同时担任师大附中教务处主任”,这足见他对教育的态度。而“究勤慎诚勇天机,乐与有机无机作伴;培鸿宇北辰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正是高级教师杨涵雄的线年进入西北师大附中任教至今,杨涵雄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已形成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和体系。杨涵雄不仅承担高中化学教学,还始终致力于繁重的化学竞赛辅导工作,多名学生在全国化学竞赛中荣获金牌。在教学管理中,杨涵雄有效组织各年级各学科的分层教学,主抓各年级特色班建设,如今师大附中多元化办学特色日益显著。在教学研究方面,杨涵雄始终把“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不断积淀与丰富教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杨涵雄主持的多项省级规划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多篇论文刊发后引发关注,他还主编《化学考试要点》、《甘肃省中考模拟化学试卷》、《甘肃省化学会考纲要》、《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助力全省化学教学深入发展。而作为教务处主任,杨涵雄还积极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开方子,为学校发展储备教育人才。

  辛勤付出总有喜人回报。在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坚守下,杨涵雄所教班级多次在全省高考中成绩名列前茅,而他也被授予中国化学会最高奖——中国化学学会基础教育奖,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

  傅开武,自1986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学习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已有30个年头。30年来,他不忘初心,始终专注于焊接材料的生产和研发。在他的带领下,兰州威特焊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西北地区唯一的铝合金焊材生产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9月1日,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是全国第三家迈入长期资金市场的焊材企业。

  他始终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要求公司科研人员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类科研平台。现公司建有省级高强新型有色合金材料工程实验室和甘肃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兰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引进了原甘肃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剑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武汉大学焊接研究所张国栋教授等在内的1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技术攻坚。特别是傅开武作为企业的核心科研小组成员,参与和承担了公司所有铝及铝合金焊丝项目的研发过程,特别是其主导的“航空航天用铝锂合金TIG焊丝”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公司已制定了铝锂合金焊丝企业标准,并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组评定备案,拟推国家标准。其本人发表论文6篇,拥有7件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新受理6件发明专利。他研发的高性能铝合金焊丝目前已经在航空航天、电动汽车、运动器材、化工容器、建筑装饰、电力家电等领域广泛应用。

  在甘肃陇药行业,夏祥可以称为一位人物。他不仅业务精湛,还为人和善,谈吐儒雅,思维敏捷,是俗话中“别人家的企业掌舵者”。

  1997年参加工作后,夏祥先后就职于葵花、步长、扬子江药业等多个知名医药集团,对企业总体经营及战略管理有独到见解,熟悉制药企业资本运作、研发、营销、供应链、生产、财务等各环节并拥有实际运作经验。

  2012年起转战兰州新区,开始“创新”陇药,做行业“独角兽”,作为董事长的夏祥给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带来诸多“跨越”。期间,公司年产量及销售额每年呈30%-50%的递增态势,并让公司在人才引进、科学技术研发、资产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在项目建设方面,夏祥主持的当归腹痛宁滴丸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扶持,当归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成为我省唯一列入工信部中药材产业保障扶持项目,主持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申报并获批,同时,在夏祥的推动下,打造“绿色戒毒示范省”,我省禁毒机构推广使用中药戒毒产品“福康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在陇药研发方面,主导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丹参酚酸A注射液获得甘肃省科技重点项目。在出口方面,先后多次向匈牙利、新加坡等国际市场出口中药制剂及中药提取物。“未来,和盛堂还将继续以创新陇药为核心。”45岁,对于夏祥来说正当年,他还要做更多努力,创造更多故事。

  在兰石集团旗下的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何琪功任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作为分管研发技术、市场拓展和项目运营的领头雁,他将科学技术创新视为企业生命,2017年组织立项科学技术创新项目52项,整体按期完成率93.7%,项目难度、体量、完成质量水平均较上年有所提升,2018年又新立项科学技术创新项目39项。这些项目中既有石化装备项目,也有新能源领域项目;既有单项技术,也有集成技术;既有单机产品,也有系列和成套产品;既有设计项目,又有研发项目和课题。

  在兰石,何琪功的“多缸薄板成型液压机”获甘肃省专利二等奖,为板式换热器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为该类型产品的国产化奠定坚实基础;牵头组织的“600KW液压传动和静压蓄能风力发电机组研制”为液压型风力机的市场化奠定坚实基础;牵头组织实施的缅甸1.6MN径锻机组EPC出口项目,标志着国内自主研制的首台套径锻机组实现订货并打进国际市场;牵头组织的土壤源、水源地热技术项目实现产业化应用,节约能源的效果明显,为绿色城市建设贡献智慧。而做为技术专家,何琪功一直将提升青年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放在首要位置上,亲自传、帮、带。

  如果一心一意为企业、为行业“谋发展”,从来都是有丰厚的回报。何琪功主持研发的科技成果先后获得省市科技奖9项,并获评甘肃省十佳工业设计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2015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心理学,很多人听到这个词都会觉得神秘,认为心理学专家火眼金睛,可以把人看透,王成德便是传说中的这类人。作为兰州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王成德从事教学23年,主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同时也从事全校心理健康服务23年。近日,在学校重视和支持下,斥资170万元建成了420平方米的学生幸福成长中心,为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帮他们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和情绪困扰。而作为兰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成德利用所学专业相关知识主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随着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生活的快节奏也“中伤”了一些人,他们总觉得心绪焦躁,仿佛得上了心理疾病。于是,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培训班显得必要和紧迫起来,王成德就为此奔波着。近几年,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王成德利用业余时间先后为各类学校、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00余场。等到闲暇时,王成德不忘总结和提升,先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学》等,参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儿童学习策略》等教材专著3部,还主持《师资转型与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等国家、省级课题25项,发表《90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等学术论文近30篇,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等多项荣誉。

  5月18日上午,橡胶厂机关工匠突击队在张守汉的带领下,来到丁腈一车间进行现场技术攻关指导,破解技术难题。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这种与科学技术创新有关的攻关现场往往都有张守汉的身影。作为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张守汉依据公司科技发展工作规划,突出主营业务和优势产业、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提升创效竞争能力,结合橡胶厂装置和产品实际,在装置技术改进、新产品研究开发、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业绩。

  工作中,张守汉敢于攻坚,勇于克难,提出丁苯橡胶高端领域定制化开发与生产的新思路,破解国内产能过剩导致供大于求、低档同质化竞争惨烈、产品及装置亏损严重的难题;顺应形势,主动而为,提出稳定和提高现有产品内在质量、产品+配方模式打入高端应用领域的丁腈橡胶技术攻关思路,破解现有产品质量不稳定、批次间和批次内质量有差异、高端领域入围难的难题;立足生产,实时攻关,解决装置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降本增效、提质增效工作中技术创新的贡献率;承担课题,认真实施,夯实兰州石化乳聚合成橡胶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基础工作,为乳聚合成橡胶技术升级和科学技术创新提出新思路。此外,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守汉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际、集团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的科研项目,使得企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张满效是忙碌的。四五月份,他大半时间在外考察做研究,好不容易回兰一趟,反而更忙了,有各种琐碎事务需要处理。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学博士毕业的张满效是个名人,他是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还身兼数职,曾担任过该校科技(外事)处长、高教研究所所长、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等,如今,为了专心做研究,他申请去掉了多个行政职务,但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专家等多个学术职务在身,他甚至在SCI收录及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多篇。

  依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作为客座研究员的张满效主持课题组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极端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研究分析,对植物在逆境下信号传导机理、稳定同位素变化对环境演变的指示作用等方面都有新发现和新贡献,相关发现还可以重建我国西部过去百年至千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历史。同时,张满效通过研究得到了几乎无细胞毒性有效抑制MRSA且具有非常明显抗癌(肝癌、胰腺癌)效果的棘霉素类似物和未知结构的环肽类化合物;首次在放线个新基因及其作用机制,可有效解决超级细菌的抗药性。此外,他的相关发现成果可吸收、消化、分解污染物,使之稳定无害化。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用在邵旭平身上显得十分贴切。扎根基层27年,邵旭平一步一个脚印,不仅成为城关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还成为城关区知名的农业专家。2014年以来,先后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兰州市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兰州市骨干人才、城关区科技功臣等多项重量级荣誉,今年又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城关区,几乎是哪里的农村有难题,哪里就有邵旭平的身影。皋兰山曾是城关区的贫困山区,农民种植粮食亩收入在500元以下。但在邵旭平的提议、推广下,皋兰山农民从试种高原夏菜成功到2017年无公害蔬菜种植培养面积达6000亩次,仅此一项农民收入实现增长2400万元。在青白石,如何优价销售蔬菜一度成为难题,邵旭平则通过走访、调研,2009年催生了青白石第一家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而如今青白石蔬菜合作社不断壮大,每年平均向超市配送蔬菜150多万斤。同时,在邵旭平的引导下,合作社通过品种和技术帮扶带动当地及榆中、皋兰等周边县区1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为了保障百姓餐桌安全,邵旭平还带领团队在辖区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商业市场、超市、农产品配送中心建立标准化检测站(点)38处,并于2011年开始运转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城关区至今未发生农产品质量重大安全事件。此外,邵旭平先后主持20多项科研项目,引进的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中已形成新产业,在全市累计推广面积238.8万亩,产生了极好的综合效益。

  提及兰州特产,很多人会想起百合。而梁旭东便是一个为百合产业鼓与呼的人。多年来,七里河区农林局高级农艺师梁旭东针对兰州百合栽培及其产业化发展、百合病虫害绿色生态综合防控等开展研究,出版《高原夏菜栽培技术》和《兰州百合高效栽培及其产业化发展》,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品质衡量准则、品种等四项兰州百合区域标准,相关研究成果逐步得到推广,且发挥出极好的社会效益。梁旭东先后参与完成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及综合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完成省级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和七里河区无公害百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先后获评兰州市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七里河区第二批杰出人才和兰州市青年专家,并获得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个奖项。

  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特派员,下乡是常态。“我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实用技术指导,提高联系户生产积极性和示范带动作用。”5月21日采访时,梁旭东便是一大早前往魏岭乡和西果园镇,观察百合生长状况和百合病害发生情况,并在西果园村指导百合病害防治。多年来,结合七里河区蔬菜、百合生产发展真实的情况,梁旭东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动员和系统的技术培养和训练,提高了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同时参与新品种引进及生物农药、肥料的筛选试验、质量检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助力兰州百合长得更好、卖得更好。

  在高墩营甘蓝试验田现场指导、在康源农业分享技术经验、在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指导育苗……采访当天,杨海兴前往田间地头、合作社、蔬菜示范点等多处现场指导,5个小时内,记者见证了做一名农业工作者的不易。

  作为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48岁的杨海兴不仅从事榆中县蔬菜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探讨研究和推广重点农业技术,还成为中组部第十三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兰州市第一批、第二批领军人才,甚至多次获得甘肃省科技奖。平日里,杨海兴在蔬菜生产所有的环节经常下乡到各村社,以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在黑板上用粉笔讲解、在土地上用树枝勾画,认真给农民讲解蔬菜栽培技术,从蔬菜病症的识别、防治、施药最佳时机、灌水、施肥等每个方面指导,夏天不怕炎热,冬天不怕严寒,常常是泥土满身,每年都宣传培训30场次以上,培训农民1000人次以上,发放资料2000多份。未解决农民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给农民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做到“随叫随到”。此外,杨海兴还编写了多本兰州高原夏菜技术手册,使兰州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宣传到位。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杨海兴尽力做着属于一名农业工作者的“精准”帮扶。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要做到优秀绝对是既要“形而上”,又能“接地气”。张思成便是这样。在红古,从10万亩高原夏菜到万亩果园,从露地蔬菜到设施果品,从新品种引进到新技术示范,无处没有张思成忙碌的身影和坚实的脚印。作为红古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张思成围绕全区蔬菜瓜果生产,经常深入基层,悉心开展技术指导,支持发展和培育了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

  具体来说,张思成引进栽培草莓、大樱桃、葡萄、树莓、山楂、桑葚、水果玉米、西甜瓜及蔬菜品种等上百个。推广了温室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温室樱桃反季节生产技术、西瓜嫁接栽培技术、辣椒嫁接栽培技术、温室草莓高垄覆膜栽培技术、黑地膜防草技术、熊蜂授粉技术、黄蓝板防虫技术和塑料大棚娃娃菜、红笋、番瓜、番茄、西甜瓜等高效栽培技术等20多项。在张思成的带动下,红古区通过开展大量的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现了高原夏菜、设施瓜果的蓬勃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张思成常说,自己搞的是“甜蜜的事业”,脚上有多少泥土,与农业的感情就有多深。

  如此成绩,当然会被大家认可。张思成不仅发表多篇论文、荣获多个学术奖项,同时被红古区授予劳动模范,还被选为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表。

  2000年大学毕业后,鲁缙章被分配至永登县人民医院从事基层医学临床工作,始终扎根基层,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颅脑创伤、脑出血性疾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已成为多个国家、省、市层面脑病学分会委员或常务委员,为兰州市优秀中青年医生。

  2013年,鲁缙章担任永登县人民医院脑系科副主任,近5年来共诊治病人4500余人次,收治住院3200余人次,做各种手术490余例,其中大、中型手术110余台。通过在外地学习和自己钻研探索,鲁缙章率先在医院开展“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颅骨修补”等多项新业务,使许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在2017年兰州市重症技能大赛上,鲁缙章展示的“运动疗法和作业治疗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推广”及“有创呼吸机对重症患者的应用”分别获得新业务一等奖、二等奖。同时,鲁缙章率领团队帮助医院建设创新实体,包括脑系科、重症监护室、高压氧中心、康复中心、导管介入中心,逐步构建了目前国家提倡的脑血管病治疗的新型模式-卒中中心,而该中心于2018年被国家卫健委脑防委评为国家级“示范卒中防治中心”。在钻研提升之余,鲁缙章还代表医院面向永登县18个乡镇多次开展大型脑卒中医疗知识提高培训和义诊活动。